繁體中文简体中文

  人鏡慈善白話劇社於1920年成立,是吉隆坡早期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其富中西合併特色之白色建築位於蘇丹街和Jalan Hang Jebat交叉路口,牌匾上以書法刻著「人鏡慈善白話劇社」若干大字,非常吸睛。該社團常呈現中國戲曲、歌詠、合唱表演和慈善演出,如今已為華社籌募超過百萬善款

 

 

  倡辦於1917年的人鏡慈善白話劇社(Yan Keng Benevolent Dramatic Association,簡稱人鏡)成立於1920年2月1日,當年由游山泉、郭雲泉、蘇炳坤、任葦苗、沈輝、梁仁甫等人發起,希望聚集各階層人士,以研究改良戲劇、音樂、歌詠、藝術及慈善為主。取名人鏡,意為「以人為鏡,可知得失」,盼望社會人士為社會、人群、慈善而服務。

  據華社研究中心出版的《移山圖鑒》,白話文和白話劇的興起反映了由陳獨秀、胡適等人發起的「中國新文化運動」對本地僑民社會的影響,人鏡以改良傳統粵劇為宗旨,對民間文化貢獻巨大。中國地方戲曲也隨著華工移民被帶入馬來西亞,人鏡作為馬來西亞第一個劇社,自然成為本地戲曲興衰的見證者,因此就歷史意義方面可謂舉足輕重。

1960年代成為粵劇翹楚

  劇社成立初期並沒有太多會員,直到每晚練習歌劇後才漸漸吸引新會員加入;1948年礙於經濟陷入困境,因而創設人鏡慈善部來發揚互助精神,全盛時期會員多達13000人。人鏡在1960年代最為風光,是全馬數一數二的粵劇團,凡是香港的粵劇名伶到馬交流,一定到人鏡拜訪切磋。如今,年輕人因沒有興趣而使粵劇社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會員數僅有幾百人,平均年齡為50歲以上。

  多年來,人鏡透過義演為雪隆地區的華社籌募善款,如今已募集超過百萬令吉予中華大會堂、同善醫院、中華施診所和力行學校等單位,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為已故男高音陳容籌募經費,讓他遠赴義大利維也納進修聲樂,成功培育出一顆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的明星。

  不管時代如何轉變,人鏡至今依然透過表演來為醫院、老人院和學校等作慈善募款,並藉此機會推廣白話劇、粵劇及歌唱活動。

中西合併 中式書法搭配英國式建築

  人鏡的建築物位於蘇丹街與漢哲拔路(Jalan Hang Jebat)交界處,具有西洋古典設計。雙層店屋建築可分為三個部份,一樓租給歷史悠久的商務印書館和曾經為蘇丹皇室、首相高官裁縫洋服的鄺福榮洋服店,二樓禮堂及辦公室則用作社團活動會所,而在頂樓陽台欄杆部份則建有一層高牆,以書法題上「人鏡慈善白話劇社」字樣,形成中國藝術與西洋古典建築物合為一體的特色。

  據估計,會所如今的市價已經高達500萬至900萬令吉,但理事都強力表達保留會所的意願。近兩年來,政府發起的蘇丹街捷運計劃影響了這一帶的建築,人鏡是受影響的單位之一,但是在業主的反對聲浪下,捷運公司承諾捷運工程將在不徵地、不拆除建築物的前提下進行,讓會所得以繼續成為見證吉隆坡歷史的建築之一。

資訊站 information

 

 

地圖導航  地圖導航   馬上前往

時間  時間
休息  休息
票價  票價

地址  地址 Selangor Yan Keng Benevolent Dramatic Assn, 51, Jalan Sultan, 50000 Kuala Lumpur.
電話  電話 +603-2070 7858
傳真  傳真 +603-2070 7858
電郵  電郵
網站  網站
交通  交通 搭乘LRT地鐵至Pasar Seni站,步行約6分鐘。
查詢交通系統圖

 
 

本頁瀏覽人數: 2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