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百年老街”称号的苏丹街保留了许多传承已久的酒店丶社团和南洋街屋,与茨厂街共同装载了吉隆坡人的集体记忆;然而近年来捷运施工的压力下,许多老行业和遗迹陆续结束或折损,所幸社会团体主动发起“捍卫苏丹街”及“茨厂街社区艺术计划”活动,透过各方积极发声,才让部分历史建筑保留下来。
在地图上呈现反L字型的苏丹街,自Pasar Seni LRT站起直至Jalan Pudu止。据说,19世纪末雪兰莪苏丹(雪兰莪州的王室统治者)首次搭火车进入吉隆坡曾在此留宿,并计划在附近的精武山上盖一座皇宫,於是当地人便将山下的这条街道命名为“苏丹街”,而当初苏丹停留的车站亦被命名为“苏丹街站”,只可惜不知何故,皇宫後来一直未能建成,反而变成了如今的精武体育馆。
苏丹街是大马华裔先辈早期南来落脚的首站,自18世纪吉隆坡开发时期就已出现,大部分沿街的两层楼建筑都是二次大战前所遗留下来的店屋(高过两层都是後期加建)。当时苏丹街兴起的杂货店丶洋货铺丶神料铺丶殡仪馆,联同茨厂街林立的酒楼丶布庄丶药材店和服饰店,形成“店铺楼下做生意,楼上是住家”的华人社群繁华街景,更蕴藏了数不完的历史印迹。
若仔细观察苏丹街的建筑,即可发现它保留旧式建筑风格,带有浓浓的南洋气息和英殖民建筑特徵:一是在店铺外面留有5公尺宽的地方供路人行走,称为"“五脚基”,是英殖民时期驻雪兰莪的海峡殖民地总督设下的建筑规格;另一则是五脚基上面横跨的横梁设计,完全弃用了19世纪木梁支撑和I型铁梁,改为成熟的钢筋混凝土梁。
此外,苏丹街的战前街屋也较“长”,有120公尺左右,因此内部常被隔成数个隔间,前端用来做生意,後端用来储藏货物或出租。这些建筑特徵成为苏丹街最独特的一道风景,沿街的店铺被称为“南洋街屋”。
这条街上保留了许多传承已久的多家酒店和社团,包括人镜慈善白话剧社丶雪隆杂货商会丶邝福荣洋服丶乐安酒店等等,不过也有部分的遗迹已经消失在历史舞台,如积善堂已被拆除改建成停车场丶柏屏戏院已被改建成背包客栈等。
2011年7月,政府宣布进行大吉隆坡捷运计划,准备徵用苏丹街和茨厂街一带的30多间店屋和地段,敲响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警钟。尽管徵地计划遭到民间团体大力反对,许多商家不愿妥协,然而如今工程却已拆除了具有历史的UO乌达奥盛百货中心丶宏愿大厦和巴生车站。
为了唤醒人民正视文化历史和古迹保留的重要性,民间艺术团体发起了“茨厂街社区艺术计划”,并将保卫行动扩展至整个茨厂街区,期间举办了各种活动如三语社区导览活动丶“灯佑苏丹街”以及各种讲座会等,同年7月又发表苏丹街百年专辑《Rasa Sayang, Jalan Sultan》,包含12首歌曲及老街坊口述历史,集合众多音乐人与艺人的力量,以艺术形式打造出属於苏丹街的文化遗产。
同年8月,民间成立的捍卫苏丹街委员会及隆雪华堂青年团也发起和平集会,表达公众捍卫文化遗产的决心。众多活动和集会掀起社会对苏丹街的关注,且迫使许多政治人物现身表态,最终成功保留了部份文化遗产,免遭拆除,也进一步提升了苏丹街的观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