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廠街位於八打靈路上,類似香港的女人街,有部分戰前老屋被重新裝潢成咖啡館、酒吧、書局、茶藝館,鋪設有蓋走廊後以販賣手錶、手工藝品、衣服、名牌仿冒品和許多藏在巷弄間的眾多美食為名。這裡是蘊含吉隆坡珍貴百年歷史的街道之一,近來更獲得藝術團體進駐發展藝術計畫,以喚起人們重視歷史傳承的使命……
具有約140年歷史的茨廠街是唐人街區中最顯眼的標誌,其就意義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茨廠街泛指整個社區,包括茨廠街(Jalan Petaling)、蘇丹街(Jalan Sultan)、敦李孝式街(Jalan Tun H.S.Lee)、敦陳禎祿街(Jalan Tun Tan Cheng Lock)和Jalan Hang Jebat等。狹義的茨廠街即Jalan Petaling,全長約400公尺,寬約20公尺。
早年吉隆坡華人甲必丹葉亞來在現今豐隆銀行處設立木茨加工廠(最後因生意失敗在兩年後關閉),因而將這條街道命名為茨廠街,而隨著1888年中央市場(現為中央藝術坊)的興建,這條街才崛起成為新的都市中心,許多商號都遷至附近設立。另外,當時在現今陳氏書院前方處原有一苦力收容所,收容自中國南來落腳的新客;這些人在被礦主招募到礦區工作前,也經常在茨廠街流動,造就街道的繁榮景象。
曾以五金店為商營主軸的茨廠街,如今轉以販賣手錶、手工藝品、衣服、名牌仿冒品和許多藏在巷弄間的眾多美食為名,有部分戰前老屋被重新裝潢成咖啡館、酒吧、書局、茶藝館。自2000年展開搭建雨棚的美化工程後,這條街明顯朝商業化旅遊方向發展,除了以編號系統化管理所有攤位,街頭和街尾也豎立著橫跨街心的中式大牌樓,加上紅色燈籠、金黃色雙龍和綠色琉璃瓦,塑造中國味十足的形象。
茨廠街的確曾因聚集大量華人而享譽“中國城"或唐人街美稱,時至1980年代後舉凡福建炒麵、葡萄牙燒魚、雲吞麵、月光河、羅漢果糖水等華人美食傾巢而出;但事實上三大民族一度是在這裡共存共榮,如今反倒因外勞佔據而淪為外勞街,說廣東話的機會越來越少,唐人街稱號名存實亡。許多華人茶室如成記茶樓(1990年代結業)、品泉茶室、美洲茶室、玉壺軒都陸續關閉,殘存的百年老店已屈指可數。
隨著政府以發展及開發捷運為由,附近如UO Shopping Mall和Plaza Warisan土地已遭徵用,此舉引起民間對茨廠街道地文化和歷史流失的醒覺。近年來,許多大馬媒體和藝術團體開始關注茨廠街的歷史脈絡,藉著舉辦社區藝術計畫、清潔運動、攝影比賽喚起華社對此區乃吉隆坡一代華人歷史根源的認同。遊客可透過民間出版的書籍、人文地圖和社區導覽等了解茨廠街的歷史、建築特色和美食故事。
1990年,香港編劇何耀宏及DJ沈小嵐曾共同構思一部本地製作的連續劇<我愛茨廠街>,但未能實地取景。近年來上映的大馬電影<大英雄小男人>、<茨廠街黑社會>(Kongsi)則都在茨廠街取景拍攝,紀錄了茨廠街的環境特色及風光。